
俗话说,人活一口气。在中医理论中,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“气”就是阳气,可看作是各脏腑功能正常运转的原动力。
中医认为,人体内有阴阳二气,阴阳调和,身体机能就可正常运转,养生其实就是养阳。生活中很多不良习惯都会耗损阳气或阻碍阳气畅达,比如过度贪凉、久坐、运动量不足或过度等,如果身体阳气不足,会导致它不能发挥正常作用,人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,甚至还会减损寿命。
养好阳气可以帮助调节人体阴阳平衡,提高身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,预防疾病发生、控制疾病进展,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。
为什么三伏天很耗阳气?在自然界中,阳气生于春,旺于夏,三伏天达到鼎盛,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充盈。但此时人体阳气也面临着重重考验,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:
三伏天酷热,人体阳气走于肌表,浮散于上,容易随汗“出逃”。当出汗过多,皮肤毛孔扩张,空调、风扇等“人造邪风”还会顺着张开的毛孔偷袭人体,伤及阳气。
展开剩余62%天气炎热时,人们经常吃冰淇淋、喝冷饮,对于内里阳气本就空虚者来说,也是非常大的“打击”。
阳气不足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,一般会有以下表现:
怕风怕冷,手脚发凉,比一般人耐受寒冷的能力差,夏天受不了空调、电扇直吹等; 胃部、背部或腰膝部怕凉,夜尿多; 容易感到疲倦,喜欢躺着,缺乏活力; 胃口差,不能耐受寒凉饮食; 大便软或不成形,容易腹泻; 舌质偏淡,舌苔白或白腻。补氢就是补阳气保阳气,益阴精。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,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。
从中医理论来看,阳气就跟太阳一样,太阳出来暖洋洋,人有阳气,身体才能暖暖和和的,这种温煦的功能,可以从人体中看出来,有些人就怕冷得很,我们通常就会说这种人“底火不够”“阳气不足了”。
阳气可以温煦人体,还能温养人体。看看自然界,春天夏天,日照充足,气候温热,动物植物就活动能力强、生长迅速,但到了秋冬,天寒地冻,万事万物也就萧条萎靡,植物就枯枝败叶,动物就潜伏冬眠。人也是一样,《内经》将阳气这种温养功能高度地概括为“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”,人体阳气充沛,才能够精神饱满、充满活力、身手敏捷、身体强壮。相应地,如果成天精神萎靡,说话走路都费力,就是阳气不足,就不能起到阳气主导人体的作用。
阳气温养人体,这个养的作用到底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?这就涉及阳气对人体另外两个重要的作用,即中医所说的“气化”和“推动”作用。在我们人体,阳气的气化作用与之类似,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新陈代谢,人体新陈代谢靠阳气气化作用来维持,吃进去的东西、吸进去的气,在气化作用下变成可吸收利用的物质进入人体,在人体内又在气化作用下合成人体有用的物质充养人体,同时分化出无用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。阳气的核心是氢气,补氢就是补阳气。氢气为天之气,氧气为地之气;氢气为阳气,氧气为阴气;阴阳相合为水。
发布于:上海市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